Open Map
Close Map
N
Projections and Nav Modes
  • Normal View
  • Fisheye View
  • Architectural View
  • Stereographic View
  • Little Planet View
  • Panini View
Click and Drag / QTVR mode
分享这个全景图
For Non-Commercial Use Only
This panorama can be embedded into a non-commercial site at no charge. 查阅更多的
Do you agree to the Terms & Conditions?
For commercial use, 联系我们
Embed this Panorama
宽度高度
For Non-Commercial Use Only
For commercial use, 联系我们
LICENSE MODAL

0 Likes

平遥古城-永定门"上西门"-城楼外
山西省

平遥古城墙,以它古老、雄伟的风姿屹立在晋中平原上。

平遥古城墙,始建于公元前827—782年的周宣王时期。《平遥县志》记载,西周大将尹吉甫、严允曾驻兵于此。
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,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。这座县城,明、清两代500余年间,先后修茸26次。多次的修葺,使平遥古城墙日益坚固、壮观。
平遥古城墙,城池子面呈方形,略偏东南向。东、西、北三面线条取直,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。城墙周长6157.7米(12.3华里),墙高6-10米;墙 外筑护城壕,深、宽各1丈。城门共有6座,各城门外曾设吊桥,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;四周各有角楼一座;四面墙体,每隔60米,筑观敌楼一座,整个城墙 上共有72座观敌楼。传说,城墙上有垛口 3000个,现敌楼72处,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、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。民间,人民群众根据地平面布局,有“乌龟城”之称,平遥城墙,墙体内填土夯 实,外周青砖砌裹,顶部铺砖排水,城墙四角,各建角楼,东南角还建有奎星楼一座。
平遥城墙,东西设有城门两道,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,有里外二门,呈瓮形。由于瓮城共有6座,这就形成“乌龟城”之说。人们认为:南北两门象头、尾,东西四门象四只脚。南门,里外两门直通,象龟的头部向外伸出,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,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龟眼睛。

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,又似龟尾东甩。东西四门,分别向头的方向弯曲,犹如乌龟四脚爬行。

View More »

Copyright: Jacky Cheng
Type: Spherical
Resolution: 6000x3000
Taken: 10/09/2007
上传: 21/09/2011
Published: 21/09/2011
观看次数:

...


Tags: pingyao; ancient city; shanxi; museum
More About 山西省

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,黄河以东。山西之名,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。自古被称为“表里山河”。春秋时期,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,所以简称“晋”;战国初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因而又称“三晋”。全省总面积15.6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近3400万人,现辖太原、大同、朔州、阳泉、长治、忻州、吕梁、晋中、临汾、运城、晋城等11个地级市,共 85个县,11个县级市,23个市辖区。省会太原,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。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。古人类文化遗址、帝都古城、宝刹禅院、石窟碑碣、雕塑壁画、古塔古墓、佛道圣地、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、史迹等,从 北到南、珠串全省,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,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。目前,全国保存完好的宋、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%以上在全省境内,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 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。著名的旅游景点有: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、悬空寺、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;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、芦芽山、代县杨家将故地;太原旅游区的晋祠、天龙山石窟、窦大夫寺、玄中寺、卦山和天宁寺、文水则天庙;晋中的平遥古城、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;临汾旅游区的尧庙、洪洞县的大槐树、广胜寺、吉县黄河壶口瀑布;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、芮城永乐宫壁画、夏县司马光墓、永济黄河铁牛、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,等等。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
It looks like you’re creating an order.
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efore you checkout, just let us know at info@360cities.net and we’ll get right back to you.